沒有投票的投票日

我很珍惜每一次投票的機會,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一票,選出一個能夠代表自己的議員。因此,自登記成為選民之後,今天還是第一次在投票日沒有投票。

我很希望澄清一件事:我不投票,不代表我不支持盡快落實普選;我不投票,不代表我沒有深思熟慮這件事;我不投票,不表示我不明白支持的人在想什麼;我不投票,並沒有受什麼政府壓制投票意欲,老實說,就算政府不宣傳,難道傳媒談論這事還不夠多?

我不投票,只代表我不接受以這個浪費納稅人公帑的鬧劇去提出訴求;我不投票,只代表我討厭有前任議員經常在立法會開會期間沒有理性討論,只懂搗亂議會秩序。我不投票,因為當日我選擇的那一位,仍然履行他參選時的承諾,繼續在他的崗位上為爭取民主而努力;我不投票,亦是表示今次的候選人當中根本沒有一個值得獲取我的一票。

因此,我不投票的理由,絕對不容許被這班發起五區總辭的人任意歪曲,我更不會容許自己成為這班只懂得嘩眾取寵的政治家的政治籌碼以及宣傳工具。

普選熱潮

近日最熱門的政治話題必屬雙普選無異。

泛民派為爭取2012年雙普選而接力絕食(為什麼絕食都可以接力?),但最終人大常委會落實香港最快可在2017普選特首,以及最早於2020年普選立法會。雖然普選時間表經已出爐,但泛民主派議員對中央認為立法會功能組別有保留價值,仍然感到擔憂及不滿。

其實究竟什麼是普選?我覺得每一名市民都能夠獲得同樣的投票權,這就已經是普選了。至於議員是透過地區直選還是功能組別獲選,只是選民的組合分類不同吧﹗現時的制度確不可算為普選,因為大部份市民都只可參與地區選舉的投票,而功能組別只包括到小部份的選民。

但是,我覺得功能組別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議員選拔途徑。一般相信,由地區直選出來的議員較為著重民生,他們本身的專業背景難以全權代表社會每一個界別的訴求,例如可能市民認為律師較為值得信賴,於是大部份直選產生的議員都是律師,於是,如遇到涉及法律界的議題,會否涉及不公呢?利益會否偏向法律界呢?相反,由每一個專業推選出來的代表,理論上持有該組別的專業知識,能為自己所代表的組別發言。因此,對整個社會的利益平衡較為有利。

所以,我覺得日後普選應該仍維持一半議席由地區直選產生,而另一半則由功能組別產生。不過,功能組別的分類則需重組,並必須包括所有選民。例如日後應有議員代表家庭主婦、退休人士等的權益。這個分類重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不過,相信此安排會較能代表每一地區、每一行業、每一位市民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