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聆聽的修養

前年,即2006,中五的同學為《畢業同學錄》向我邀稿,於是給他們寫了篇文章,原文如下:

同學們畢業了,在可風中學生活了五年,這份情與緣,的確很值得我們眷戀和珍重。出版同學錄,不光是畢業生的例行「公事」,它不僅留住了這五年間的悲喜苦樂片段,也盛載著老師對同學們的鼓勵與期盼。當大家在畢業十年、廿年、卅年後,再翻閱這一小冊子,將是很有趣,很有意義的事情。

同學們邀請老師在同學錄上臨別贈言,這意味著同學們長大了,要離開母校闖天下了,就像父母看著孩子長大,要出門獨立求學或謀生,也總有點放心不下,想到給他們一點忠告,並祝願他們有個美好的前途。

要跟大家說些什麼呢?最近,給中七同學訓練「小組討論」,其中有一道公開試的題目是「聽比說更難」(1995年)。這個題目很直得大家思考,同學們是否同意聽比說難,也許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一般人都比較重視說,卻是不爭的事實。

聽與說是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在發生的事情,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而聆聽別人的話,看來不難,只要肯認真去聽,留心去聽就可以了。曾經有人批評中國語文科的新課程,認為增設聽說部分沒有必要。當然,如果是修讀過預科「中國語言及文化科」的同學,大都知道聆聽和說話部分訓練些什麼,也就不這麼想了。

要專心聽別人發言,即使所聽的是自己的母語,要完全掌握別人的話,了解別人的用心,真的一點也不容易。當中,除了個人的專注力、理解力、對有關話題的基本認識之外,還涉及個人的身分、地位、立場、修養和對事、對人的心態等。其實,今天社會上出現了不少矛盾,家庭裡出現了不少誤會,團體內出現了不少爭執,都與溝通不善、表達無方,以及不重視聆聽有關。

過去五年,同學們大概也曾遇過班上有些同學,基礎不差,人品不壞,有上進心,就是不專心上課。老師講課沒法上心,人家聽到八成的內容,他卻聽不到一半。為什麼呢?我深信這與同學的聆聽態度和修養有關。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認為不必擔心人家不了解自己,甚或誤解自己;卻要多點顧慮我們不了解別人。可見「知人」乃一大難事。而孔子這番話,在今天這個社會尤其有意義。因為現代人多自我中心、自以為是,人人都只顧急忙表白,搶著說自己心中想說的話,而不耐煩花時間、花精神聽別人的話。漠視聆聽,又怎樣「知人」呢?

聆聽能力其實也是一種習慣,習慣了散慢的人,要專注十來分鐘,不說話,不分神,十分吃力;習慣了批判的人,要自覺地、客觀地接收別人的話,如實重複所聽到的內容,絕不輕鬆;聰明自負的人,對自以為知之甚詳的知識或事情,要耐心仔細聽取,就更不容易了。

聆聽的態度,反映了個人的修養;而個人的品格,也影響了聆聽的心態。我們可以看見:謙遜的人,虛心聆聽;誠懇的人,耐心聆聽;踏實的人,用心聆聽;謹慎的人,細心聆聽。還有,聆聽不是被動的接收,適時的微笑、點頭,或者簡單的回應,偶爾一些提問或者交流,都有助大家聽得深刻、聽得全面、聽得準確。

聆聽跟說話一樣,都是要終身學習的課題,在此願與大家共勉;並祝願各位同學在人生的旅途上,做個忠誠的聆聽者、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讓你的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等跟你談話時,都有可以信靠和如沐春風的感覺。

後來,發覺今年的中六同學也用得著,於是就把這篇文章印了給他們,作為訓練聆聽能力的一點參考。

專心聆聽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修養。現在,即使有些人好像專注在聽人家說話,有時也只是耐著性子在等待,其實他們正急於回應,忙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已。何以見得他們的暫時專注其實不是全心在聆聽呢?只須稍後留心聽聽他們的發言或表白就明白了。真正做到樂意專心聆聽,細心了解家人、親友、同學、同事的所思所感,殊不容易啊!

本篇發表於 教育。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談談聆聽的修養 有 3 則回應

  1. Hanna 說道:

    Hello, 為了響應Rita的呼籲, 特地來參觀你的blog. 你說得對, 樂意地專心聆聽真的很重要, 但並不容易做到.
    [版主回覆03/25/2008 14:20:00]謝謝你的光臨!
    所以說:「聆聽」是一種習慣,一種修養。其實,不急於表態,不急於批評,留心細聽,用心咀嚼,也是一種樂趣。

  2. chi hung 說道:

    很多時候,尋求輔導的人主要是想找人傾訴,其實他在一面說,一面整理自己的思緒,說完了,可能問題也解決了大大半。
    基基團的聚會也如是,必須學習聆聽。當然,人人樂於發表己見,固然氣氛熱烈;但若大家都無心聆聽其他團員發言,則無疑自說自話,欠缺真正的交流。何況人人的性格不同,有些是慢熱的,有些是被動的……

  3. Catherine 說道:

    聆聽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記得讀書時學過counselling,主要就是學習聆聽…

Catherine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