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老子的「柔弱」

講到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我就讓學生討論老子所說的「柔弱勝剛強」。我挑了四分一學生成為一個討論小組,大約九至十一人一組,其他同學旁聽,最後老師才做總結。

部分學生起初都順著老師的講解,紛紛指出柔弱的好處。但經過一輪發言後,有些學生總覺得沒有甚麼理據可以說服自己完全相信這個命題,現實的經驗也告訴他們,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正是社會的常態。

於是有學生說,他認為還是剛強比較好,柔弱始終會吃大虧,難在社會立足;另有學生說,其實應該針對環境來行事,該剛強時要剛強,該柔弱時則柔弱;也有學生說,在現實生活中應該見機行事,剛柔並濟。學生敢於表白自己的看法是好事,但由此也可以看得出,要真正弄明白老子的思想,的確不容易。尤其對於「柔弱」的理解,學生總是有負面的看法。

譬如,跟「柔弱」相近的詞語有:弱小、微弱、瘦弱、軟弱、脆弱等。而更為負面的「柔弱」則有:積弱、虛弱、薄弱、衰弱、疲弱、孱弱、羸弱、懦弱等。至於與體質、能力有關的是「弱能」,相關的詞語則有:幼弱、文弱、弱視、弱聽、弱智等。「柔弱」一詞中,「柔」字比較正面,而「弱」字則較為負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人講求效率,事事講求速度,這些說穿了,都是在或明或暗地競爭。到底柔弱憑甚麼勝剛強呢?這是我讓學生討論的核心問題。

我跟學生講,柔弱起碼有三種力:一是靭力,二是耐力,三是彈力。這是一般人所忽視的,因為大家都以為既然不講拼勁,柔弱就等於是沒有力。設若逃避比試,豈不是弱者的行為。其實,換另一個角度看,柔弱者沒有剛強者的包袱,沒有剛強者的尊嚴,沒有剛強者的執著,他的可塑性很高,應變能力很強,具靈活彈性,這正是柔弱者最終必勝的原因。

不過,也有些心思較細密的學生指出:柔弱只是一種心態,而非指認為柔弱勝剛強的人就是孤立、怯懦、無能的弱者。我們知道,柔弱和剛強是相對的觀念,自以為柔弱,只是宏觀大局,自覺渺小,自知學海無涯,個人才智能力必有局限,因而有謙卑自抑的表現而已,未必真的弱不襟風,事事不濟。對手也許比自己弱,也許很強,甚至勝過自己,這些都不影響那自以為柔弱的人對自己的看法。

正是這種心態,自以為「柔弱」者不自我張揚現,不自以為是,不自滿自大,不自誇自傲,潛藏自勵,才足以勝過剛強。

 

本篇發表於 人生。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