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觀松 讀詩賞松

        退休後幾乎天天與妻行山,最近也迷上了與她結伴看樹,在行山的往返途中,真是目不暇給,美不勝收,樂趣無窮。於是這幾天就隨意翻看了古今文人歌詠樹木的作品,而在《古今圖書集成》的「草木典」中,竟發現有不少很有意思的詩文。而在現代人的作品中,當讀到彭邦楨的《詠松》,馬上令我勾起去年四月中在黃山所見的松樹。

黃山造就了奇松,奇松點染了黃山。

             詠松     彭邦楨

振衣高崗,仰觀一株虬松怎樣拔地而起
立任巉崖,處依幽壑,即令在冰天雪嶺
 之時:蒼勁依然神逸。彷彿愈寒猶愈覺
 風儀清爽,不屈時序的變易

朝出雲,午生烟,暮宿霧,夜來又常伴
孤月和疏星。它的周身竟著有龍鱗、虎斑
 豹錢,且披箭帶戟。當風吹呼呼,雨落
 蕭蕭,而它終是軒昂的面貌

看它就是千秋萬歲而不朽。茲因它盤根
 錯節,抓住那裡就不放鬆,就不動搖
  彷彿是鶴趾,又是那鷹爪。

中國凡是有高山的地方就必有它的存在
 因山有松而奇,有松則秀,彷彿凡是
   有松之處,這才是中華民族

乘吊車上山,少了點勞累,卻也少了點對高山奇松的感受。

絕壁之上、岩隙縫中生長的松樹,展現出其頑強不屈的風儀。

        雖然遊覽黃山之際,在山上的確有不少長於絕壁高崖上的奇松,只是當時被山勢之雄偉所吸引,加上是日又腸胃不適,松樹的風姿也就未及細心賞玩了。近日,剛好看到彭邦楨的《詠松》,於是檢視昔日所拍的照片,以回味黃山之險峻與松樹之蒼勁等美態。

遊人太多,影響了賞山賞樹的興致。唯有面向圍欄遠觀,感覺會好一點。

本篇發表於 樹木。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登山觀松 讀詩賞松 有 2 則回應

  1. Patsy 說道:

    其實什麼迎客松、送客松都是人硬給他們的稱號,我認為還是讓他繼續保持孤高不凡的形象吧!
    [版主回覆02/08/2010 18:29:00]給奇松怪石起了名字,的確有點俗氣,卻是民眾認識獨特自然景象的第一步,好讓大家在遊覽之際按圖索驥。不過,我也不大喜歡這些名字,尤其一些牽強附會的命名,圖教人孤疑或失望。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ye@r *